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增强水利预警:如何利用科技力量提高抗洪能力?
元描述:了解水利部如何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提高防洪“四预”水平,为抵御水旱灾害提供坚强保障。探索“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人工智能应用等关键技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正文: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水利领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系列强降雨引发了洪水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面对日益严峻的洪水风险,水利部积极推进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打造“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为防汛抗洪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数字孪生:打造智慧水利体系的“数字大脑”
数字孪生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热门技术,它通过建立真实世界对象的数字模型,实现对物理实体的实时监控、预测和优化。在水利领域,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更精准地了解水文状况,预测洪水发展趋势,制定更有效的防洪措施。
“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全方位感知洪水态势
水利部构建了“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视频级联监控,以及地面水文站、应急监测、工况感知等多手段,实现对洪水态势的全覆盖、全要素、全天候、全周期感知。
- 卫星遥感: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洪水影像,实时监测洪水淹没范围、水位变化等信息。
- 无人机航摄: 无人机航摄可以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洪水影像,方便及时掌握洪水灾情,并评估受灾情况。
- 视频级联监控: 视频级联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控河道水位、堤防安全等情况,及时发现险情,并进行预警。
- 地面水文站: 传统的水文站网络可以提供水位、流量等关键水文数据,为洪水预报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 应急监测: 应急监测系统可以快速响应突发事件,及时获取现场信息,为决策提供辅助。
- 工况感知: 工况感知系统可以监测水利工程设施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体系的建立,让水利部门拥有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感知能力,为及时掌握洪水动态,制定科学的防洪措施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
“四预”功能:科学精准支撑洪水防御
数字孪生水利体系的建设,不仅限于数据感知,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为防洪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水利部通过构建“四预”功能,实现对洪水的精准预测、科学预警、有效预演和科学预案制定。
1. 预报:精准预测洪水发展趋势
依托新一代多源空间信息融合的洪水预报系统,水利部运用气象水文耦合、水文水动力耦合、预报调度耦合等技术,实现对洪水的精准预测。
气象水文耦合: 结合气象预报信息,模拟降雨对水文的影响,预测洪水发生时间、水位、流量等。
水文水动力耦合: 基于水文水动力模型,模拟洪水演进过程,预测洪水到达时间、淹没范围等。
预报调度耦合: 将洪水预报结果与水库调度方案结合,制定最优的调水方案,减轻洪水风险。
2. 预警:及时提醒防汛工作
水利部聚焦强降雨过程预警、卫星雷达短临暴雨预警、“一省一单”病险水库预警、江河洪水预警,实现预警信息直达防御一线和受影响区社会公众。
强降雨过程预警: 预计强降雨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做好防洪准备。
卫星雷达短临暴雨预警: 利用卫星雷达数据,及时发现短时强降雨,发出预警信息,提醒公众注意安全。
“一省一单”病险水库预警: 对病险水库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江河洪水预警: 监测江河水位变化,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信息,提醒沿河居民做好防汛准备。
3. 预演:模拟洪水演进,制定应对措施
水利部创新研发河网水动力预报系统,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堤防、道路等高精度数据底板,通过水文水动力耦合构建二维精细化水动力学洪水演进模型,并利用遥感监测影像校验建模方案、优化调整参数,全过程开展灾害模拟预演、溃决洪水演进分析。
水动力学洪水演进模型: 可以模拟洪水在河网中的传播路径、水位变化、淹没范围等,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灾害模拟预演: 通过模拟各种可能发生的洪水事件,测试不同防洪措施的效果,制定更有效的应急预案。
4. 预案:科学制定防洪措施
根据洪水演进、调度预演等分析成果,水利部为湖南团洲垸三道防线构建及老哈河等堤防决口影响风险区群众转移等应急抢险和预案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应急抢险: 根据预演结果,制定应急抢险预案,确保人员安全和财产损失最小化。
预案制定: 基于对洪水风险的分析,制定有效的防洪预案,并定期演练,确保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人工智能助力“四预”功能提升
水利部积极探索采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展“四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 智能预报: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洪水预报的准确率和效率,并实现预报信息的自动化发布。
- 智能预警: 人工智能可以识别洪水灾害发生的风险因素,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 智能预演: 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不同洪水情景,帮助制定更有效的防洪措施。
- 智能预案: 人工智能可以分析历史洪水数据,并根据当前情况制定更合理的防洪预案。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将进一步提升水利“四预”水平,为防洪抗灾提供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技术支撑。
未来展望:展望智慧水利发展方向
未来,水利部将继续通过科技赋能、数字赋能,持续提升“天空地水工”一体化雨水情监测感知能力,努力提升防洪“四预”水平,坚决支撑打赢每一场水旱灾害防御硬仗。
未来水利发展将朝着以下方向迈进:
- 深度融合: 将数字孪生技术与其他技术,比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打造更加智慧的水利系统。
- 精细化模型: 构建更精细化的水文水动力模型,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为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 多元化数据源: 充分利用各种数据源,包括气象数据、水文数据、遥感数据、社会数据等,提高数据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 智能化决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防洪决策的智能化,提高决策效率和科学性。
- 公众参与: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对洪水风险的认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常见问题解答
1. 数字孪生技术在水利领域应用的优势有哪些?
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更精准地了解水文状况,预测洪水发展趋势,制定更有效的防洪措施。它可以帮助我们:
- 实时监控: 实时监测河道水位、流量、堤防安全等情况,及时发现险情,并进行预警。
- 精准预测: 利用水文水动力模型,模拟洪水演进过程,预测洪水到达时间、淹没范围等。
- 科学评估: 评估不同防洪措施的效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优化调度: 基于实时数据分析,优化水库调度方案,减轻洪水风险。
2. “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体系如何实现数据融合?
“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体系通过数据共享、平台集成、标准统一等方式实现数据融合。
- 数据共享: 各个监测平台之间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 平台集成: 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将来自不同平台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
- 标准统一: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人工智能在水利“四预”中的应用有哪些?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洪水预报的准确率和效率,并实现预报信息的自动化发布。它可以帮助我们:
- 智能预报: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洪水预报的准确率和效率,并实现预报信息的自动化发布。
- 智能预警: 人工智能可以识别洪水灾害发生的风险因素,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 智能预演: 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不同洪水情景,帮助制定更有效的防洪措施。
- 智能预案: 人工智能可以分析历史洪水数据,并根据当前情况制定更合理的防洪预案。
4. 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对防洪工作有哪些重要意义?
数字孪生水利体系的建设,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防范和应对洪水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它可以帮助我们:
- 提高感知能力: 更全面、更精准地了解水文状况,及时掌握洪水动态。
- 提升预测水平: 更准确地预测洪水发展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优化防洪措施: 制定更有效的防洪措施,提高防洪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 降低灾害风险: 减少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 未来水利发展将如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
未来水利发展将不断深化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实现更加智慧的水利系统。
- 深度融合: 将数字孪生技术与其他技术,比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打造更加智慧的水利系统。
- 精细化模型: 构建更精细化的水文水动力模型,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为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 多元化数据源: 充分利用各种数据源,包括气象数据、水文数据、遥感数据、社会数据等,提高数据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 智能化决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防洪决策的智能化,提高决策效率和科学性。
- 公众参与: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对洪水风险的认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6. 数字孪生水利体系的建设需要哪些方面的保障?
数字孪生水利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 政策支持: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 资金投入: 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数字孪生水利体系的建设和运营。
- 技术研发: 科研机构需要加强数字孪生技术的研发,推动技术进步。
- 人才培养: 需要培养更多数字孪生技术人才,为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结论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为水利防洪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水利部将继续推进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提高防洪“四预”水平,为打赢水旱灾害防御硬仗提供坚强保障。我们相信,通过科技赋能、数字赋能,中国水利事业将迈向更加智慧、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